宁波红茶产业:标准化引领新发展
2025-08-21 13:45:33食品机械设备网阅读量:19680 我要评论
近日,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批准发布了《宁波红茶》(T/ZTIA 0007-2025)和《宁波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(T/ZTIA 0008-2025)团体标准,这一举措为宁波红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宁波,作为全国著名的茶产区,茶产业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。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发展,已呈现出产业布局区域化、生产经营专业化、名优绿茶品牌化的显著特点。其万亩以上的产茶区星罗棋布,主要集中于余姚、宁海、奉化、象山、鄞州、海曙等地。这些区域拥有适宜高附加值茶生产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9.4万亩,占据了茶园总面积的44%,无疑成为了宁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阵地。与此同时,宁波活跃着580余家专业化茶园经营主体,它们如同一座座桥梁,紧密地将3.8万户茶农连接在一起,共同编织起宁波茶产业的繁荣景象。
在宁波茶产业的发展进程中,红茶产业的崛起格外引人注目。近年来,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持续演变,红茶市场前景日益向好。在这一宏观趋势下,宁波众多茶企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发展契机,纷纷突破长期以来专一生产绿茶的传统模式束缚,踏上了多茶类生产发展的创新征程,而开发红茶生产则成为了众多茶企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。
以象山为例,2019年,象山县毅然开启了“望潮红”红茶品牌的打造探索之旅。经过不懈努力,去年11月,象山红茶“望潮红”的两项浙江省团体标准——《红茶望潮红》和《望潮红加工技术规程》正式发布,这不仅是象山红茶产业的重大里程碑,更是宁波全市首个红茶标准,标志着宁波红茶产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。在“望潮红”品牌的强劲带动下,象山红茶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,加工企业数量从2020年以前的寥寥一两家,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到现在的20来家;红茶生产产量也从2022年的3吨,一路攀升至如今的7吨,红茶已然成为象山茶叶当之无愧的拳头品牌。
从全市范围来看,红茶产业的发展同样成绩斐然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几个月,宁波红茶产量在宁波全部茶叶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24.1%,产值高达2334.5万元,与以往相比,产量同比增加了31.7%,产值增长了11%。然而,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,宁波红茶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尽管红茶已成功跻身宁波第二大茶类,但其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仍有待大幅提升。与国内一些声名远扬的红茶品牌相比,宁波红茶的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,尚未出现如望海茶、瀑布仙茗等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知名度与强大号召力的品牌。此外,部分茶企在红茶制作工艺方面尚存在短板,销售体系也不够完善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此次《宁波红茶》和《宁波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团体标准的发布,恰似一场“及时雨”,为宁波红茶产业的规范化、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这两项标准从品种、栽培、加工到产品等各个环节,为宁波红茶生产构建了统一的技术指南。一方面,它将有助于提升宁波红茶的整体产品质量,改变当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,使宁波红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;另一方面,也为宁波红茶品牌的整合与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,有望改变当前宁波地产红茶品牌分散的格局,推动全市红茶产业朝着健康、有序的方向大步迈进。
为了推动宁波红茶产业进一步发展,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方需协同发力。政府应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在资金投入、技术培训、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红茶产业更多支持。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,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,共同攻克红茶制作工艺中的技术难题,提升产品品质。同时,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意识,通过多种渠道、多种方式讲好宁波红茶故事,提升宁波红茶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。此外,还应充分挖掘宁波红茶的文化内涵,将茶文化与旅游、康养、教育等产业有机融合,拓展产业发展空间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例如,海曙区龙观乡将宁波红茶制作技艺与生态旅游巧妙结合,推出相关体验项目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亲身感受红茶制作的独特魅力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茶,不仅仅是一片叶子,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、乡村与城市、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纽带。宁波红茶产业在标准化的引领下,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宁波红茶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,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且重要的作用,让宁波红茶这张名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茶叶市场上熠熠生辉。
版权与免责声明: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包装印刷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包装印刷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2.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包装印刷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相关新闻



直播回放
直播回放

















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