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2026年,液位传感器市场将达到73.6亿美元
2019-11-18 08:57:39传感器专家网阅读量:1174 我要评论
【包装印刷产业网 市场动态】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题为“按类型、应用和终用途划分的液位传感器市场”的报告显示,2018年液位传感器销售额达到44.4亿美元,到2026年将达到73.6亿美元,2019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.5%。
报告表示,随着工业自动化的采用增加、液位传感器的技术进步以及能源和电力部门使用量的增加,将推动液位传感器市场的增长。但液位传感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不足可能会阻碍市场增长。
从类型来看,2018年,接触式传感器市场占据了传感器市场近三分之二的份额,预计在预测期内将贡献其高份额,这是由于为液位测量提供的精度和传统液位传感器的可靠性。不过,报告称,由于技术进步和行业对恶劣环境部署的快速采用,预计2019年至2026年,非接触型细分市场的增长率将达到8.2%的增长率。
从应用来看,点位监测细分市场在液位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较高,2018年贡献了近五分之三的市场份额,预计在整个预测期内将保持主导地位。由于在商业、工业和住宅领域的成本效益和多用途应用,预计该细分市场在2019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8.0%的快复合年增长率。
从地区来看,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较高,2018年占液位传感器市场近一半,预计在预测期内将贡献大份额。此外,从2019年到2026年,该细分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.6%的细分市场,北美将继续占据第二大市场份额。
什么是液位传感器?
液位传感器是一种用于监测、维护和测量液体(有时是固体)水平的装置。一旦检测到液位,传感器就会将感知到的数据转换为电信号。液位传感器主要用于制造业和汽车工业,但也可以在许多家用电器中找到,如冰箱中的制冰机。
液位传感器主要有两种分类:点液位传感器和连续液位传感器。点位传感器设计用于指示液体是否已到达容器中的特定点。另一方面,连续液位传感器用于进行的液位测量。液位传感器可进一步分为侵入式和非接触式传感器。侵入式传感器直接与被测物质接触,而非接触式传感器则使用声音或微波。
液位传感器主要分为两类:点液位传感器和连续液位传感器。点位传感器设计用于指示液体是否已到达容器中的特定点;连续液位传感器用于提供的液位测量。液位传感器又可分为有创传感器和非接触传感器。侵入式传感器与被测物质直接接触,而非接触式传感器则使用声波或微波。
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点液位传感器,但它们都是侵入性的。基本的点液位传感器之一是“浮子开关”。当容器中的液位上升或下降时,它会迫使开关打开或关闭电路。
其中,光学液位传感器由红外发射器和光电二极管组成,作为光电接近传感器,它们通过测量被反射回光电二极管的红外光的量来检测液体的存在。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测量电容(储存电荷的能力)的变化,以确定罐中的液位。音叉型液位传感器利用压力和振动的差异来测量液位。
原标题:到2026年,液位传感器市场将达到73.6亿美元
版权与免责声明: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包装印刷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包装印刷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2.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包装印刷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相关新闻
-
江苏省冷链学会关于对《运输西兰花的冷藏车温湿度传感器布局方法》等2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
为保证团体标准的科学性、严谨性和适用性,现对《西兰花中的莱菔硫烷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》《运输西兰花的冷藏车温湿度传感器布局方法》2项团体标准进行公开征求意见。- 2025-07-24 11:02:53
- 20221
-
关于征集《2025年度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》的通知
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,推动工业机器人进工厂、服务机器人进生活,遴选有一定基础、应用覆盖面广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成果并推广应用,促进机器人产业成果更好地赋能制造业、农业、建筑、交通运输、商贸物流、医疗健康、养老助残、教育、商业社区服务、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各领域。- 2025-05-05 09:03:38
- 19994
-
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打破“卡脖子”瓶颈,实现国产化
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,上游核心零部件、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。2025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,加速国产化进程,打破“卡脖子”瓶颈。- 2025-02-24 11:29:20
- 21720



直播回放
直播回放




















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